【傳統中國何時變成一個「帝國」?】
「直到十七世紀中葉,西方仍然視擁有單一、具有延展性的社會及政體的中國為『地區』或『王國』而已。十七世紀中葉後,隨著滿洲人征服中原建立大清國,明顯地讓歐洲觀察者看到建基在清開國功業上的就是帝國的本色。滿洲統治者以強大軍事力量征服明朝,傳教士衛匡國及其他人看到的,是來者不善甚至是殘酷的管治手段,這裡反映的是,異族入侵破壞了中國主權,因而帶有帝國權謀的特質。」
「西方人視中國為帝國,除了是親自體驗了明清交替時的殘暴血腥之外,亦召喚了過去羅馬帝國征服各地的歷史記憶,瞬間以歐洲前近代帝國經驗印證中國眼下發生的歷史。我們可以確切地說,歐洲人在中國發現 「帝國」並不是因為對中國語言及中國歷史產生了什麼新認識,不是他們試圖以拉丁語、法語或西班牙語將中國 『天下觀』(產自中國本土而能與 『帝國』觀念比附的觀念)翻譯而成的。
「無論具體情形如何,清朝建基在多元種族之上,在歐洲人眼內,必然極類似同一歷史軸上的神聖羅馬帝國(962-1806)、奧斯曼帝國(1299-1922)、莫臥兒帝國(1526-1857)和俄國羅曼諾夫王朝(1613-1917)。如果日耳曼、莫臥兒、土耳其和俄羅斯能稱為『帝國』,同樣邏輯也能用諸中國身上:中國是『帝國』,它的統治者——皇、帝(或者汗)自動成為帝國的皇帝(emperor)。這在十八世紀以後,在歐洲各種語言論述中國時達成共識。」
http://histopolitan.blogspot.com/2014/02/blog-post_7.html